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地质勘探

  • 哈拉哈塘—富满油田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差异性研究

    江同文;邓兴梁;李旭光;常少英;王彭;

    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已建成300×10~4t原油生产基地,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储集体结构差异特征认识还存在争议,影响油气藏开发方案的优化。基于野外露头、岩芯、地震、测井、钻录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通过对哈拉哈塘富满油田奥陶系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储集体结构差异特征对比研究,认为:1)哈拉哈塘—富满油田受从北到南大气淡水溶蚀程度减弱的因素控制:北部潜山岩溶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岩溶洞穴、溶蚀孔洞;哈拉哈塘南部层间岩溶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隙、孔洞型储层及岩溶河道;富满断控岩溶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断裂破碎形成的角砾间孔隙和断裂空腔、构造缝。2)储层空间充填特征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北部潜山岩溶区及哈拉哈塘南部层间岩溶区溶洞充填现象较丰富,主要包括沉积充填物、垮塌充填物及化学淀积充填物3种;而富满油田储集体充填特征相对单一,以方解石和硅质胶结为主。3)储层储集空间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为:北部潜山岩溶区具有上下3层溶蚀结构,包括地表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哈拉哈塘南部层间岩溶区具有补给区、渗流带及排泄区3种结构要素;断控岩溶区发育单一滑动面结构、压隆核带结构、张扭空腔核带结构及栅状缝网核带结构4种结构模型。明确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空间特征及内部结构差异性认识,对于塔里木盆地油气藏高效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指导井位部署与井轨迹优化、高产井成功率提升至96%以上,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2期 v.47;No.229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5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一段滩相薄储层分布规律

    唐浩;廖子超;孙豪飞;徐唱;陈骁;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段—嘉陵江组二段古油藏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原油资源,其中,嘉陵江组一段顶部滩相薄储层分布规律长期认识不清。基于岩芯、岩屑和测井资料,通过开展储层表征、储层成因分析和古地貌重建,明确了其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表明:1)储层以薄—中层鲕粒、生屑灰岩为主,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物性总体较差,但发育局部高孔渗层。2)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是储层形成的主要动力,易发育颗粒滩沉积和遭受准同生岩溶的沉积古地貌高地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关键。3)录井统计表明,嘉陵江组一段顶部颗粒岩厚度与地层厚度正相关,说明地层厚薄反映沉积古地貌高低,据此认为泸州古隆起核部、康滇古陆东缘和川中古隆南部这3个主要的地层增厚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研究可供嘉陵江组古油藏勘探开发参考,也为国内外滩相薄储层展布研究提供实例。

    2025年02期 v.47;No.229 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7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影响

    林潼;赵振宇;武超;张华;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碎屑岩地层含铁碳酸盐矿物广泛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特征差异较大。综合多种测试手段,重点针对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及共生矿物开展系统研究,揭示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含铁碳酸盐不同程度地充填孔隙是导致储层孔隙度降低和非均质性增强的重要原因,其分布同时受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砂体厚度、颗粒粒径、碎屑组分以及杂基含量的影响;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在丘东洼陷表现为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岩屑类型复杂而杂基数量有限,在胜北洼陷则表现为砂体厚度较薄、粒度较细、塑性岩屑及杂基含量均较高;复杂的碎屑组分及较高的杂基含量为含铁碳酸盐矿物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岩石结构、有机质的数量及变化决定了储层成岩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导致与含铁碳酸盐有关的矿物组合的时空差异。

    2025年02期 v.47;No.229 3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叠前反演技术的须家河组孔隙甜点储层预测

    师修琳;黎平;李剑波;王淳;任海侠;

    致密砂岩的储层预测一直是业界难题,常规叠后波阻抗不能有效区分致密围岩和高孔隙砂岩,这一点在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研究中尤为典型。针对此难题,通过叠前技术手段开展攻关研究,岩石物理分析表明,纵横波速度比针对孔隙砂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从而表明叠前技术能够有效解决预测难题。通过叠前反演得到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及纵横波速度比等属性体,借助岩相分析技术生成孔隙砂岩储层概率体,预测了孔隙砂岩储层的平面展布。结果表明,该技术效果显著,与实钻吻合度较高,对致密砂岩领域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叠前预测的关键技术环节,从叠前道集优化处理、部分叠加、岩石物理分析、概率模型建立及反演计算,到效果分析与实钻对比,每一个关键环节对结果的可靠性均至关重要,该方法可对致密砂岩储层预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川西陆相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47;No.229 5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8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沙帐断褶带巴山组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帕哈丁·麦麦提依力;韦波;李鑫;田继军;张紫昭;

    准东地区沙帐断褶带石炭系巴山组火山岩层普遍发育,邻区五彩湾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投入表明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亦有成储成藏的潜力。为对该区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支撑,利用钻井、岩芯、镜下薄片、成像测井及物性分析资料等成果,综合研究沙帐断褶带石炭系巴山组火山储层特征及其发育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巴山组火山岩储层岩性以火山熔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火山-沉积岩及次火山岩为主;发育爆发相、溢流相及火山-沉积相;2)储集空间以原生储集空间(原生孔隙)、次生储集空间(次生孔隙、裂缝)为主,并发育气孔+杏仁体内溶孔+裂缝型、气孔+溶蚀孔型、溶蚀孔+裂缝型及裂缝型4种储集空间组合类型;3)火山岩储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为中低孔隙度中渗透率储层;4)巴山组火山岩有利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性岩相、风化淋滤及构造破碎作用的控制。

    2025年02期 v.47;No.229 7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基于等效模量法的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行为研究

    林铁军;曾馨;孙鑫;于浩;余文帅;

    针对深部硬脆性难钻地层取芯困难、难获取完整的岩芯样品、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数值方法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建立以泰森多面体为骨架的多组分数字岩芯模型,提出等效模量法实现三轴压缩条件下矿物力学性能的动态调整。开展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过程仿真模拟,获取了数字岩芯破裂裂缝形态、三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岩石弹性模量,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一致;对比分析了三轴压力对岩石整体和矿物颗粒的损伤和应力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三轴压力对矿物颗粒的影响因矿物种类及空间分布而异,同时抑制了岩石裂纹的扩展。研究方法和结果为研究数字岩芯的力学及破裂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破裂形式,为解决深部硬脆性地层取芯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47;No.229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FCMFS特征选择算法的煤层气压裂效果预测

    闵超;郭星;华青;张娜;张馨慧;

    煤层气压裂效果与特征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难以从机理层面进行分析,针对该问题,开展煤层气压裂效果特征内在联系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CMFS特征选择算法的煤层气压裂效果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标签标定,并采用遗传编程和XGBoost算法进行影响因素特征构造和筛选,包括2个新构造特征(应力比和地质施工遗传因素)以及射孔段厚度、渗透率、破裂压力、煤体结构、含气饱和度和加砂强度等6个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CMFS特征选择算法所构造和筛选的8个特征,结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煤层气压裂效果预测时,在准确率、召回率、F1分类评价指标上提高了约5%~10%,其中,深度森林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具有最优的预测分类效果,在3项分类评价指标上均达到95%和80%以上。

    2025年02期 v.47;No.229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AICD控水技术研究

    杨勇;孙常伟;江任开;李小东;刘远志;

    裂缝性底水稠油油藏微裂缝发育、原油黏度高、含水上升快,常规水平井开发难以确保开发效果,水平井控水开采此类底水能力强的油藏一直是开发主攻方向。南海L油藏为该类的典型,投产二十多年,采出程度不到12%,而综合含水已达96%以上。高角度裂缝发育是油田底水快速上升、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储层基质中的原油难以得到有效动用,大量剩余油仍存在于基质与孤立的溶孔溶洞中。历史增产措施采用化学堵水、常规ICD控水等技术效果较差。通过分析AICD控水技术的机理,结合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际应用情况研究了其适用性,认为AICD技术能够提高该类油藏水平井有效生产井段的生产,进而改善开发效果。通过矿场选井评价了AICD可以利用其机理自主抑制微裂缝高渗带流量,均衡水平井供液剖面,提高水平井波及系数,从而达到增加有效井控储量的控水增油目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5年02期 v.47;No.229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白莲枯竭凝析气藏CCUS-EOR控制机制

    崔凯;陈强;刘德生;孙雷;汪勇;

    为了进一步提高白莲构造带枯竭期凝析气藏剩余凝析油气采收率,同时实现富含CO_2气藏协同开发综合利用效益,基于油气藏开发过程自主碳减排、碳中和理念,福山油田确立了利用白莲构造带富含CO_2气藏采出伴生气直接回注到枯竭凝析气藏,实施基于CCUS-EOR的协同发展战略。基于注气混相驱机理分析、长细管注气驱油效率及MMP分析、储层岩芯气驱反凝析油渗流特征分析以及注气驱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开展莲4断块枯竭凝析气藏回注富含CO_2伴生气提高凝析油气采收率控制机制研究,得到注气可使剩余反凝析油饱和度增加1.85倍;注气压力达到20.4 MPa可实现多次接触混相,最小工程混相压力21.13 MPa;长岩芯混相驱凝析油采出程度可达68.94%。在此技术政策界限基础上,制定了周期注气重力混相驱先导试验方案并实施了矿场实践。数值模拟及现场井流物组成变化监测及流体相态分析表明,注入气通过增溶膨胀、萃取抽提、混相驱以及储层非均质渗流机理协同作用为油气运移和凝析油气流向变化的主要控制机制。后续开井试生产实效显著,为枯竭凝析气藏实现CCUS-EOR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提高凝析油气采收率及自主碳减排技术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和案例。

    2025年02期 v.47;No.229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页岩气井水平段起伏特征对积液分布的影响

    何志国;高上钧;刘永辉;赵慧言;张婧;

    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平井技术作为主要开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页岩气井水平段具有超长复杂多变的井眼轨迹,气井在投产初期日产气、水量较大,随后日产气、水量呈快速递减趋势,受复杂井眼轨迹、低产气量和低压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部分气井早已在水平段积液。针对上述问题,基于CFD仿真技术,建立500 m长典型水平段井筒几何模型,采用Eulerian-Eulerian耦合Multi-Fluid VOF混合方法,模拟计算不同工况下水平段起伏结构气水两相流动特征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液相表观流速的增加,起伏结构水平段全井筒持液率曲线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井筒下凹点处、出口上坡段位置容易发生液相回落形成积液;井筒下凹点积液高度随着气相表观流速增加而缓慢下降,当气相表观流速达到2.2 m/s可将液体携带出井筒;当气井处于低产时期,气相表观流速达到最大1.1 m/s时,液体层高度也超过井筒内径大小的一半,h/D约为0.55。

    2025年02期 v.47;No.229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分层流管道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程显闻;熊建华;黄启玉;田家兴;于乐;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的黏附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可明显减小凝油的黏附量,但是质量突增时对应的温度点没有改变;随后在油田现场开展了高含水集输管道注气实验,发现随着管道内气油比的增加,最低进间温度从29℃降低至26℃,表明气体的存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最后,以“壁面剪切应力=屈服应力×系数”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可用于分层流集输管道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经验证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2025年02期 v.47;No.229 13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进出站管线系统沉降应力测试与分析

    林睿南;杨红;毛学彬;黄忠宏;张雯;

    地基沉降极易导致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发生应力集中与过度变形,严重时可致管道损坏。为此,搭建了包含2种典型结构的进出站管线、放空管、三通管道的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沉降应力测试平台,开展了地基沉降下不同类型管道的应力测试,并基于测试平台建立站场进出站管线三维模型,分析内压、径厚比对管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沉降时,进出站管线I(埋地汇管分配结构)地上弯头和支座固定端处产生的弯曲变形最为严重,进出站管线Ⅱ(Z形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均在异径三通管道处,在相同沉降条件下进出站管线Ⅱ所受应力比进出站管线Ⅰ小;三通管道中部支墩沉降时,两端固定支座内侧和远离三通的沉降点管道应力随沉降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放空管入地端沉降时,入地端竖直段变形最严重,放空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受到的应力最大;降低管道径厚比和运行内压可减小管道沉降时的等效应力,提高管道的安全性。研究结果为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的安全评定、应力监测点的选取和沉降预警提供了技术依据。

    2025年02期 v.47;No.229 15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石油机械与油田化学

  • X70钢在交直流混合干扰下的腐蚀特性研究

    贺三;余锐;张剑雄;李彬;徐慧兰;

    针对部分地区油气管道和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交叉或平行敷设的情况,导致埋地管道面临交直流混合干扰腐蚀的风险。采用电化学测试,结合偏光显微镜、三维光学显微镜、XRD等检测手段,开展了X70钢在交直流混合干扰下的腐蚀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交直流混合干扰下临界电流密度为120 A/m~2;2)交直流混合干扰下容抗弧的半径与电流密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3)交直流混合干扰阳极区既延续了直流干扰的腐蚀强度也发挥了交流电的振荡和点蚀作用,导致腐蚀坑内发生二次局部破坏,产生大量点蚀和缝隙,逐渐呈现为刻蚀现象,使部分未完全腐蚀的X70钢(部分覆盖有腐蚀产物膜)失去支撑后脱落在溶液中;4)在180 A/m~2的电流密度下,交直流混合干扰试样腐蚀深度达264μm。

    2025年02期 v.47;No.229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深海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结构设计研究

    朱军龙;李育房;汝梦奇;

    水下采油树是深海油气开发的关键设备,油管悬挂器作为油气通道、电通道,支撑油管柱并密封油管和套管之间环形空间,是采油树的核心部件,其结构强度关系到油气的安全生产。以南海某油气田油管悬挂器为例,结合对国外油管悬挂器的分析,进行了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主体结构尺寸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油管悬挂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下放过程、安装就位过程、正常生产过程及锁紧解锁过程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下放过程中,油管悬挂器的最大应力为310.43 MPa,最大变形为0.450 09 mm;在安装就位过程中,最大应力为310.43 MPa,最大变形为0.408 85 mm;在正常生产过程中,69 MPa、64℃时,油管悬挂器出油口的最大应力为311.13 MPa,最大变形为0.581 48 mm;在69 MPa、121℃时,最大应力为586.93 MPa,最大变形为1.334 70 mm。所设计油管悬挂器结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变形较小,具有良好的结构安全性。该油管悬挂器已成功应用于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水下采油树系统,对推动中国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47;No.229 175-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