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 喷射钻井井底流场的研究

    张绍槐 ,廖荣庆 ,袁克勇 ,春常杜 ,张宁生 ,刘绘新

    在全尺寸试验架玻璃井简内进行了喷射钻头井底流场试验。试验用贴线法研究多股液流在井底场空间流动时液流方向、路线等流向分布的全貌。一个良好的井底流场应能使液流在井底场的流动满足岩屑离开井底、在井底推移岩屑和从井底举升岩屑这三个基本动作并使之配合好。试验对比了对称井底流场和不对称井底流场的特征和优缺点。试验表明:有效的利用向下冲击的高速射流;合理的安排下行液流与上返液流的“流道”并尽量控制它们相互干扰的方面,利用它们相互促进的方面;扩大和强化液体沿井底的横向流动是不对称井底流场的三个主要优点。为此,新型喷射钻头应以不对称井底流场为设计依据和发展方向。

    1981年02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判别液体流态准数Z值的讨论

    刘祟建 ,刘绘新

    本文介绍了Z值法判别液体流动状态的基本概念及其临界Z值808的来源。文中分析和对比了牛顿液体、塑性液体、假塑性液体在管内或环形空间作层流流动时,紊流挠动易于发生的位置以及Z值的基本表达式,根据这些表达式可以进一步说明,用Z值与雷诺数Re判别液体流态的本质差别、相互关系及其特点。 文中还将Z值的有关计算式,绘制成计算图表,供现场工作参考。

    1981年02期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天然裂缝性油田快速试井的理论和方法

    栾志安

    本文给出天然裂缝地层中续流、趋肤效应存在条件下不稳定径向流全部有意义的严格精确解;用短时渐近解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快速试井在天然裂缝性油田上应用的可能性;同时在IRIS—60型电子计算机上对所给出的解析解进行了计算,绘制出可供矿场实用的标准图版;最后讨论了这一理论在矿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文为天然裂缝性油田快速试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1981年02期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然裂缝性地层中非牛顿液体不稳定径向流的研究

    栾志安,林平一

    向强烈非均质地层中注入非牛顿液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可以较大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另外某些裂缝性油田产液本身就呈现显著的非牛顿液特征,因此天然裂缝地层中非牛顿液不稳定渗流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给出一种关于天然裂缝地层中指数式非牛顿液不稳定径向流的数学模型,给出井定产条件时若干重要边界条件下的解析解,并用IRIS—60型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值反演和数值积分计算,还给出了具有矿场实用价值的短肘及长时渐近解。最后具体讨论了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

    1981年02期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牙轮钻头动载系数的台架测定

    黄春申 ,张先普

    <正> 一、前言 在钻井工程中,牙轮钻头(三牙轮钻头本文都简称牙轮钻头)在井下承受了一定的轴向压力,该轴向压力是通过钻铤自重而加在钻头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通常叫做钻压。我们把它叫做作用在钻头上的静载荷。此外,当钻头在钻井时,由于钻头上牙轮的

    1981年02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牙爪耐磨合金的等离子喷焊

    华寅初 ,王子瑜

    应用等离子喷焊的方法在牙爪上堆焊耐磨合金是一种新工艺,它具有成本低、质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1981年02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电位—pH图对铁在残酸中再沉淀的讨论

    阎醒 ,申美娜

    <正> 在油气井的酸化施工中,酸液进入地层之前,要与施工设备和井下管串接触,在其中引入铁离子是难以避免的。酸液进入地层后,与储层反应而酸度降低,溶解在酸液中的铁就可能再沉淀出来,堵塞孔道,降低酸化效果。在残酸排出地面后,人们常常在其

    1981年02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