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友佳,刘达林
我国的变质岩火山岩油气藏可分为四种类型 :基岩风化壳型、基岩断裂破碎带型、沉积岩中火山喷发岩型与沉积岩中火山侵入岩型。归纳我国变质岩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主要有 :(1)油藏类型多样 ,以基岩风化壳型为主 ;(2 )气藏与气顶油藏较少 ,以油藏为主 ;(3)油藏规模以小型为主 ,也有大型油藏 ;(4 )火山岩油气藏多于变质岩油气藏 ;(5 )油井产能高低悬殊 ,高产井分布主要受裂缝发育好坏控制 ;(6 )注水开发效果普遍较差 ,表现为高产井水窜严重而低产井长期难以见效 ;(7)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大 ,有的油藏递减惊人 ;(8)油藏采收率不高 ,一般在 8%~ 15 % ,多数在11%~ 13%。
2004年04期 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马达德,牟中海,何琰,吴青鹏,谭开俊
通过对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分析 ,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系数等定量参数 ,对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 油藏I 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 :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的储层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 ,其均质性较强 ;分流河道的边部、前端以及各分流河道交汇处则非均质性较强 ;并且 ,对于具有二元结构的正旋回储层来讲 ,纵向上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
2004年04期 5-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莉萍,秦启荣,李乐
在公山庙构造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结合岩石强度理论 ,计算出储集层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 η;将该值与现有井的实际生产资料对比分析 ,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 η门槛值 ;利用此标准 ,并运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 ,结合野外裂缝观测结果 ,以及现场实际生产资料等 ,对沙一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
2004年04期 10-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胡书勇,张烈辉,刘成林,张吉,寥清碧,罗泽彬
油田开发中 ,不稳定试井所反映的油藏动态信息非常丰富 ,但目前对试井资料的利用 ,还只是限于对单井单次试井分析得到的关于储层的定量信息。经过试井实践和大量的调研 ,结合其它资料对不稳定试井曲线做了对比研究分析 ,着重对不稳定试井特征曲线反映出来的油藏渗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 :根据油藏模型变化 ,研究储层动态变化特征 ,进而进行油藏动态分析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试井资料所得地层参数的精确性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它所反映的油藏渗流特性 ,充分分析油藏模型变化 ,研究储层动态变化 ,更好地认识油藏 ,加强油藏经营管理 ,指导油田开发
2004年04期 14-17+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汪周华,郭平,黄全华,郝蜀民,陈召佑,吴东平,张健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透气田 ,按照不同的方法计算了其极限井距和技术合理井距 ,并以经济评价方法为基础确定了气藏的合理井距。认为只要技术合理井距不低于其经济极限井距都是可行的。建议 :在相对高渗透层采用密井获得高产 ,在低渗透层采用稀井保证整个气藏开发的经济效益。最后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高渗透层 (Ⅰ类区 )井网采用 10 0 0m井距 ,低渗透层 (Ⅱ类区 )井网采用 15 0 0m井距
2004年04期 18-2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肖文洁,陈小凡,肖逸军,罗丽琼
在油藏经营管理系统中 ,为了更好的保证油藏经营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 ,增强系统的延展性 ,解决重复开发应用系统的成本以及增加应用系统的重复使用性 ,需要对传统的分布式结构进行改造和提高 ,使用包含应用服务器的三层分布式结构。通过对传统的客户机 /服务器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对比分析 ,说明油藏经营管理系统采用三层分布式结构的原因以及三层架构的设计、实现
2004年04期 21-2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平,杜志敏,张茂林,王仲林,孙玉凯,谭光天,刘滨
对我国第一个注烃混相驱开发的砂岩油田葡北油田进行实例分析 ,该油田储层渗透率 110 .5× 10 -3 μm2 ,构造完整 ,连通性好 ,断裂系统不发育 ,属典型挥发性油藏 ,最小混相压力 (MMP)为 33MPa ,注入气为油田伴生气。长岩心的实验表明先注气比先注水原油采收率更高 ,为了对比先注气还是先注水好 ,采用东边先注水西边先注气的开发方式 ,地层压力保持在 35MPa ,早期采用 7采 8注共 15口井开发 ,到目前有采油井 9口 ,注气井 2口、注水井 7口 ;区块日产油 4 4t,日注水 14 4m3 ,日注气 14 .5 5× 10 4m3 ,到 2 0 0 1年 10月 ,已开发 3年 ,原油采出程度 19.0 5 % ,油田综合含水 3% ,有部份井气油比有所上升 ,但未出现气明显突破现象。设计是气水交替 ,但由于水井转注气注不进而未能实施。介绍了油田地质概况、基础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开发情况、动态监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分析结果对类似的油藏混相驱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2004年04期 25-27+3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刚
肯基亚克盐下油田的主要地质特点是 :下二叠系盐层发育 ,在盐丘主体部位钻井 ,盐层厚度可达 30 0 0m ;石炭系灰岩油层孔隙压力系数高达 1.90~ 1.94 ,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 ,溢漏同层 ,极易出现先漏后喷的复杂局面。因地质条件引发的复杂事故严重制约了肯基亚克盐下油田的钻井工作。针对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复杂地质条件 ,研究开发了钻井液体系及配套技术 ,经 2 0 0 2、2 0 0 3年肯基亚克盐下油田 9口井的应用 ,钻井复杂事故率大大降低 ,钻井速度显著提高 ,原油产量大幅上升 ,钻井成功率达 10 0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04期 28-30+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杜建芬,刘建仪,郭平,何建华,刘尧文,邹振,赵晓峰
应用王新 10 2井地面分离器油气样按气油比 2 1.36m3 /t进行配样 ,并用王四斜 10 3井的天然岩心进行了长岩心实验测试 ,研究岩心平放和岩心倾斜 5 0°时水驱后注干气的驱油效率。研究表明 ,在水驱的基础上 ,王场潜三段北断块在注入相同体积的干气时 ,岩心倾斜 5 0°放置的采收率大于岩心平放的采收率。岩心平放时水驱后干气驱替提高采收率 5 .0 1% ;岩心倾斜 5 0°时水驱后干气驱替提高采收率 8.4 1%。这说明岩心倾斜时注干气驱替效果更明显 ,获得的采收率更高
2004年04期 31-3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学利,杜志敏,韩忠艳,戚志林
利用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 ,建立了裂缝性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动态预测解析解模型 ,模型分为注蒸汽加热动态计算、油藏平均压力计算及产量计算三个部分 ,可以对单井蒸汽辅助重力驱的启动过程进行动态预测。以克拉玛依某油田为例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用于裂缝性稠油油藏单井蒸汽辅助重力驱启动过程的动态预测
2004年04期 34-3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吴宜禄,李晓平,李海涛
基于B·A依顿和R·H加柯比利用美国 2 7个凝析气藏的PVT实验分析资料 ,以及我国大港板桥、前苏联卡拉达格等凝析气田完井测试的原始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原始气油比和凝析油的相对密度等资料 ,提出了应用多元回归法推导出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的采收率预测新经验公式 ,公式特别针对我国凝析油含量在 4 0 0 g/m3 以下 ,废弃压力大约 3.4MPa的凝析气藏
2004年04期 38-40+4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徐伟,冯庆忠,马秀峰
根据平面径向流公式和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出可代表整个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 ,以及含水饱和度与矿场生产资料的关系 ,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水分流量公式 ,推导出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的关系 ,进而计算单井剩余油饱和度 ,预测整个油藏或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 ,为下一步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4年04期 41-43+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蒋山泉,陈馥,张红静,胡星琪
采用AM和AMPS二元共聚 ,合成一种水溶聚合物P(AM /AMPS)的。对合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单体、温度、引发剂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压裂液的配方。依据SY - 5 10 7- 86标准 ,对压裂液进行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压裂液耐温、耐盐、抗剪切性能良好
2004年04期 44-4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高芒来,王建设
MD膜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为对比MD膜驱剂 (单分子双季铵盐 )和几种单季铵盐在界面作用中的差别 ,运用微电泳法分别考察了这些化合物与高岭土 /水和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 /水的界面作用。结果表明 ,Zeta电位能够反映出MD膜驱剂与单季铵盐在界面的静电作用及范德华力作用的差别。MD膜驱剂和单季铵盐与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 /水界面的作用比与高岭土 /水界面的作用大 ;范德华力在单季铵盐与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 /水界面作用中的比重比在单季铵盐与高岭土 /水界面作用中的比重大。MD膜驱剂和单季铵盐与两界面的作用大小顺序为 :MD膜驱剂 四丁基溴化铵 >四乙基溴化铵和四甲基溴化铵。MD膜驱剂与单季铵盐的不同主要在于其电荷量大 ,单季铵盐之间的不同则在于与界面的范德华力不同
2004年04期 4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史雪枝,叶仲斌,张继风,杨兵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高矿化度条件下的新型水溶性降粘剂 ,主要针对新疆某油田水资源缺乏、油品为特超稠油的井筒降粘问题 ,其配方为 0 .0 5 %HSF +0 .0 5 %XY 1+0 .0 5 %W。这种降粘剂具有显著的抗盐性能 ,实验中用进行简单水处理后的地层采出水配制该降粘剂 ,对于超、特稠油能起到显著的降粘效果。并探讨了一种油溶性降粘剂 ,对高含沥青质胶质稠油的降粘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4年04期 52-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尹忠,陈馥,梁发书,王永玉
介绍了泡沫的主要评价方法 ,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发泡剂进行复配 ,复配后实际的泡沫体积Vr大于理论计算的泡沫体积Vt,就认为有增泡作用 ,反之则为消泡作用。据此 ,选出了九组有增泡作用的复配系统 ,六组有消泡作用的复配系统
2004年04期 56-5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芦艳,匡洞庭
采用研制的La Sr Co Mn系负载型复合氧化物纳米粒子催化剂对丙烷深度催化氧化进行了小试试验。通过考查催化剂对丙烷气体的氧化程度来考查其对小试装置工艺条件的适应性。试验表明负载型纳米粒子催化剂对装置工艺条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小型试验装置上催化剂的最佳操作条件为 :氧比 8~ 10 ,空速 130 0h-1,丙烷浓度1.1%。经 14 0 0h的连续运转 ,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没发生变化 ,表明了负载型纳米粒子催化剂在考查时间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004年04期 59-60+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洪,翟中军,张三辉,郑青松,曾玲,许国甫,高美丽
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间可产生具有一定强度而又可逆的物理缔合 ,使聚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增粘、耐温、耐盐、抗剪切特性。在文、卫、马油田的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 ,对缔合聚合物性能进行评价 ,并与HPAM、AMPS聚合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缔合聚合物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及剪切恢复性能 ,在 95℃、30 5块注入污水配制条件下和75℃、95块注入污水配制条件下 ,15 0 0mg/l浓度时的体系粘度可达到 11.6mPa·s和 16 .5mPa·s;缔合聚合物具有理想的抗Fe3 + 离子的作用 ,不必考虑配制容器和注入设备产生的Fe3 + 离子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在同浓度下 (>10 0 0mg/l) ,与聚丙烯酰胺、AMPS聚合物常温增粘特性相比 ,缔合聚合物粘度高于前二者两个数量级以上
2004年04期 61-6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仵雪飞,林元华,巫才文,施太和,李润方,林腾蛟
在大位移井、大斜度井、水平井和深井钻井中 ,或者在狗腿严重度较大的井段 ,或者在技术套管下入后的长裸眼钻井过程中 ,常常出现套管磨损问题。由此而诱发的套管抗挤强度和抗内压强度降低问题制约了油井的后续完井测试作业的顺利进行 ,影响了油井寿命 ,严重时还会导致某段油井报废和整口油井报废。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许多措施来减缓套管磨损问题。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原理进行研究 ,为油田作业选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敷焊耐磨带的效果明显 ,操作方便 ,是深井钻井、大位移井钻井和大斜度钻井中重点推广的技术
2004年04期 65-6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刘永刚,练章华,康学海,杨龙,易浩
膨胀套管技术是 2 0世纪 9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节约井眼直径的钻井技术 ,在我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用ADINA软件中的弹塑性有限元接触问题建立了可膨胀管膨胀过程的力学模型 ,通过对膨胀芯头锥角α的不同取值 ,在相同工况下对N 80钢级材料的 2 4 4 .5mm(95/ 8″)套管膨胀至 2 98.4mm(113 / 4 ″)的膨胀过程进行详细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并且在定性和定量地比较套管膨胀后的等效应力、接触压力、残余应力、膨胀芯头所需的推动力以及套管轴向收缩量的基础上 ,得出了膨胀芯头的锥角α取值为 12 .3°时更有利于膨胀套管的膨胀 ,为膨胀芯头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依据
2004年04期 70-7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李琴,金鑫,谭军,李国忠,周锋者
结合地质勘探钻头破岩机理对失效的地质勘探钻头本体和合金齿 (WC Co硬质合金 )进行了失效分析。通过对钻头本体的失效分析认为冲击端面失效机理为冲击疲劳 ,花键失效则是严重塑性变形后压溃剥落。通过对合金齿脱落、断裂、磨损三种失效形式的分析认为冲击剥落、磨粒磨损、冲击疲劳和冲击热疲劳等交叠作用是导致合金齿失效的原因 ,并阐明了形成的机理和主导因素
2004年04期 73-77+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谢英,袁宗明
对现役输气管道系统进行了调整改造方案的研究 ,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工程实际常用的输气管道计算公式 ,考虑到输气管道的实际运行状况 ,提出了适用于现役输气管道的计算公式。根据输气管道的数学模型 ,对输气管道进行了水力计算 ,提出了判断输气管道系统是否需要调整改造的方法。当需要调整时 ,提出了三种调整改造方案 ,一是在原来的管网中增设压缩机站 ;二是更换原有的部分输气管段 ;三是铺设副管。将此方法应用于川西南地区的一条输气管道 ,结果令人满意
2004年04期 7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剑飞,张鹏,熊志坚,赵丽丽
近年来 ,随着顾客满意CS(CustomerSatisfaction)科学理论在全球范围的推进 ,有关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石油机械产品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论述了顾客满意度的模糊性 ,接着以某石油机械产品为例重点介绍了顾客满意度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因素层次 ,各层次因素集 ;建立各层次权重集 ;建立评价集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求出产品总体满意度均值和产品总体满意度指数。从比较的观点看 ,应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更好地了解产品或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从而不断地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04年04期 82-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平心,李志学
以油气田特有的耗竭性矿业资产为对象 ,针对我国油气田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第 19号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 ,对矿业资产 (或矿产 )的减损或减值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 :油气田企业的资产价值须进行整体评估 ,进而进行最高限额测试 ,对于上市石油公司 ,须披露油气储量数量信息和价值信息 ,以便投资者判断油气田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
2004年04期 85-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